第二十五章 珠翠流芳,各擅风华
第二十五章 珠翠流芳,各擅风华
未嫁女眷单设一席,春光透过珠翠与花影,映得亭中人比花娇。 主位之上,坐着知州家的大儿媳郑少夫人。她出身世家,年方二十有余,嫁入郑家已有六年。仪容娴雅,笑语温婉,因她婚后协助知州夫人掌理中馈,举止自有一派雍容。 “怜枝,前回在彩楼见着你,光彩夺目。那日席间纷扰,未得细谈,殊为可惜。”郑少夫人举盏浅饮,眼神柔和落在怜枝脸上,“今日再见,竟比那日更添几分清润,风姿愈胜往时,可见春日最宜养人。想来你的风寒,也已无碍了罢?” 怜枝莞尔一笑,欠身答道:“多谢少夫人关怀。前些时日调养得法,早已痊愈。今日能得幸出席春日宴,心中甚是欢喜。” “说哪里话。”郑少夫人摇头轻笑,玉指执盏,“你我年岁差得不多,少些拘礼才更亲近。况且你病中初愈,如今精神见长,我也替伯母高兴。” 她语调温婉,落落大方,言语间自带主位的分寸与考量,说话既不失亲厚,又不轻慢旁人。 因此她话锋一转,又望向席下那位身着湖蓝绣裙的少女,语气关切:“婉瑶,前些日子听说张夫人偶感风寒,近来可大好了些?” 那少女正是梁州另一位通判家,张家的嫡女张婉瑶,她眉眼清丽,语声轻柔:“多谢少夫人挂念。家母已无大碍,近来渐有起色,药石也都得法。” 郑少夫人闻言,点头一笑:“那便好。我记得张夫人素来持家有方,这一病倒,想必令你也cao了不少心。” 张婉瑶微微颔首:“些许小节,原是女儿分内之事,不足挂齿。” 两人礼尚往来,落落得体,席下诸女也都轻声笑语,时而应和几句。 怜枝终究是刚写下“心怀于安”,哪能做到心如止水。她执盏,略抿了一口茶,没忍住望向对岸。 隔岸人声鼎沸,笑语酣畅,少年士子衣袂飘扬,言谈间自有一派潇洒。 怜枝一眼扫去,眉头却轻蹙—— 他不在。 程佑安并未现身。那张她熟稔至极的面容,在多少场合中一眼便能认出,而此刻,却全然无踪。 思绪未定,身后秋月轻声提醒:“小姐,郑少夫人问您,可曾读过近日新出的《东园集》?” 怜枝轻轻一震,忙收回心神,含笑摇头:“未曾。但前些日子听人提起,说其中小王爷咏梅一首极佳,想来确实值得一观。” 郑少夫人眼神一亮,带着几分打趣道:“顾小姐素有才名,去岁你与我家小姑子,还有陆府与魏府两位姑娘同主诗会之事,城中至今仍传为美谈。我倒是该早些让小姑将那集子送上门,向你讨教一二。” 此话一出,席间少女们神色各异。 张婉瑶轻蹙眉尖,指腹抚盏,眼底隐有不以为然。她家素来崇尚女子贞静,不喜抛头露面,主持诗会之举在她眼中实属太过。 她身旁,一位鬓插石榴花、着粉色襦裙的小官之女轻声接道:“我倒觉得,女子也犯不着如此张扬。古语云:‘女子无才便是德’,家父也常说,读书识字又能如何?反倒容易心思杂乱,失了本分。” 席间一时微静,几道目光交错而来,气氛隐隐有些微妙。 就在此时,一声轻嗤响起。 “这话若被《安得长者言》的作者听见,怕是要笑出声来。”怜枝右侧,陆家的女儿陆嫣然掩扇一笑,眼神里藏着锋芒,“那注解里可分明写着:‘女子通文识字,而能明大义者,固为贤德,然不可多得;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,挑动邪心,甚至舞文弄法,做出无丑事,反不如不识字,守拙安分之为愈也。女子无才便是德。可谓至言。’” 陆嫣然说到这里,话音一顿,抬眼扫过席间,在那官家小姐面上稍作停留,意有所指:“可这话的前提,不就是‘能明大义者为贤’吗?若女子不读书,如何分得清好赖话,明辨是非?怕是到时候,只能任人指东说西,连自己都不知所言何物了。” 几位闺秀掩唇轻笑,那位小官之女脸色涨红,手指下意识绞着帕角。也有那温柔心细的,听出她家中的处境、教养,不由在心里轻轻一叹,眼中便多了几分不忍。 张婉瑶不置一词,眼神略略偏开,显然不欲卷入口舌之争。 郑少夫人含笑打圆场:“春日宴上,本就畅所欲言。诸位各有家风,各有守持,何尝不是一种风致?” 魏府三小姐顺势说道:“少夫人说得极是。本就各家有法,若都拘着一说,也未免寡淡无趣了。只汴梁琼林宴刚办,咱们也少不得要沾些文气。” 张婉瑶听了,则接道:“文才与德行,本也无碍共存。只世人多苛刻,愿各自安好罢了。” 梁州文风素盛,百家争鸣,士子论学,各持己见,闺阁之中亦如是。 如顾怜枝等人,崇尚天性舒朗,信女子各擅其风华,不拘一格。或主诗社,或编小报,以才情为娱,以清谈为乐。 如张婉瑶等人,素循闺训而行,尚简守静,端方自持,少以文辞示人,多以持家为本,举止之间,自有一派雅度。 静者自静之雅,言者有言之欢,风致不同,各擅胜场。 怜枝笑着打趣:“我看倒是嫣然贪杯,每次诗会,不饮两盏就兴致索然。该罚她两杯才好。” 陆嫣然也笑:“那是自然,若是咱们闺中小聚,此时怕早饮上蓝桥风月了。” 郑少夫人闻言,含笑颔首:“又有何妨?待我命人送几壶果酒来,咱们玩个曲水流觞,可好?”